疫情的到来,UCL进入网课时代。线下课全取消?实验室关闭?网课教学质量差?学校不退钱?这些话题如乌云般笼罩在同学们的心头。
然而“打脸”却比“暴雨”来的更快一些,短短几周,焦虑的同学们都已爱上网课。甚至连教授们也因为网课改变了对于中国学生刻板印象。
我记得有一次和Supervisor开会,她和我说,以前的中国学生无论是Lecture还是Seminar都很安静,每次分组都是最头痛的时候,常有中东学生表示不想和中国学生组队。但是到了网课时代,中国学生变得非常积极活跃,超过一半的小组都是由中国学生扮演了Leader角色。她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自从导师和我说了关于中国学生在网课中的表现后,我就留心观察了一下。恰好有几个传媒系的同学在研究“疫情下的网课”新闻选题。他们告诉我,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导致中国学子更加适合网课模式。
一方面,隔着屏幕说话的网课模式给了很多中国学生发言的勇气。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下,从初中以后就鲜有学生举手发言,一般都是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这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上课提问互动的能力。实际上,很多学生上网冲浪的时候小嘴叭叭个不停,到了上课就像个鸵鸟。因此上网课刚好可以给这些网络社交牛逼症发挥的空间。
另一方面,网课也帮助中国学生更好理解上课的内容。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尽管很多学生雅思成绩都达标了,但实际上课时难免会有听不懂的句子,又或者老师自带印度口音、意大利口音和苏格兰口音。因此线下课时代,很多学生会带着录音笔,等下课了再反复听。但是上网课就不太一样了,同学们可以打开同声翻译,而且还可以在群里和同学随时沟通交流。据他们研究组的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专业的班级群最活跃的时候,基本就是上课的时候了。
为了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学校准备了很多措施来弥补学生。例如老师准备了office hour来回答学术问题。我最喜欢的一个导师,她总是耐心回答我的各种问题,后来我才知道,她因为疫情回了自己国家,每次和我讨论问题都是当地时间凌晨3点,这把我感动的稀里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