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留学

从入学到就业,中国学生的留日“选择”

留师傅 留师傅 发表于2025-04-21 18:07:41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报特约记者林艺报道】新冠疫情为留学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它是否会真的打乱学生的留学步伐?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从准备入学到已经就业的留日学生,畅谈他们的留学“选择”。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在于,有目标和提前规划的学生,受疫情等突发情况因素影响的几率就会变小。

图为代办日本签证的机构人员办理完当天的手续后,离开位于北京的日本驻华大使馆签证处。中新社/资料图

即将就读:疫情因素不会打乱留学长远规划

虽然新冠疫情为留学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对于北京市月坛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毕业生魏雨彤来说,疫情并不会阻碍她留学步伐。明年4月,她即将进入明治大学的国际日本学部进行学习。

留学日本的想法,在魏雨彤的心中慢慢萌芽。因为旅行,魏雨彤跟随父母到达过东京、九州岛等地方。“我曾在一家书店寻找漫画书,店员地耐心、细致和专业让我印象深刻;伊万里的瓷器非常有名,我们在当地买瓷器时遇到一位商家,她会将一个肉眼很难看到的瑕疵主动告知顾客……”魏雨彤对这个国家慢慢产生了兴趣,并且开始学习日语。

正因如此,魏雨彤在中学时选择了以日语作为第一外语、注重中日教育交流的月坛中学。她回忆,在月坛中学期间曾多次参加中日交流活动,在一次与日本幕张高校交流中,她负责设计主持词和相关环节。“虽然当时语言沟通不是特别流畅,但是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友好。还有一个有意思地发现在于,他们读过《三国》,他们从中知道我的姓氏‘魏’。”

“他们严谨、有礼、谦和、一丝不苟。”正是这些普通的日本人和日本学生让魏雨彤有了通过留学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的想法。在几年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日语与中国汉字文化的交汇融合,魏雨彤更好地理解了日语文化中的内涵。比如,“一期一会”这个词,在日本茶道里,指表演茶道的人会在心里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来诚心礼遇面前每一位来品茶的客人。

之所以选择本科阶段留学,魏雨彤一方面希望打好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希望在文化方面有沉浸式体验,为未来赢得更多的可能性。她期待接下来的留学过程中,学业之外,能够通过社会实践等深入了解日本社会环境。

根据启德教育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低龄留学白皮书—本科篇》显示,2019-2021年本科留学意向比例保持稳定,分别是18.50%,19.46%与17.60%。超五成受访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产生了本科留学的想法;20%初中阶段开始考虑本科出国留学;超两成在大学就读或工作时期选择留学重读本科。教育质量(61.5%)、就业前景(52.7%)以及安全因素(52.0%)是本科留学生最关注的三大因素。

魏雨彤也提到,她和家人比较认可日本留学环境的安全性。她目前唯一担心的因素在于疫情可能会让面对面学习交流受阻,从而影响语言学习或校园体验效果。

图为代办日本签证的机构人员在位于北京的日本驻华大使馆签证处填写相关材料准备递交。中新社/资料图

留学在读:疫情影响并非全是负面

目前正在明治大学国际日本语专业就读的大三学生张庆瑞表示,因为专业特色,他本科入学之初需要同时面临英语和日语两种语言挑战,适应了之后这反而成为了自身优势。

张庆瑞感觉到,疫情对自己在日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课程基本上是通过在线网络方式进行,即使到了现在也只有很少的课程是线下进行。每天除了必要生活物品采购外,他大多数时间都居家。但这并非全是负面影响,“居家期间,我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与老师的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

张庆瑞坦言,疫情以前在一两百人的课程上,因为性格和语言的关系,与老师的沟通并不是特别多。“现在通过线上课程,我更加放松,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对我印象深刻,也由此获得更多科研机会,自己学术能力有所提高。”

“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这对学生查阅资料、写作研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张庆瑞也曾有到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读研的想法,但是从目前疫情的情况来看,在日本读研似乎可实施性更高。

图为代办日本签证的机构人员在位于北京的日本驻华大使馆签证处递交申请材料。中新社/资料图

毕业工作:在分歧中寻找“平衡点”

为了增加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于海韬从早稻田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并没有直接回到中国,而是进入了一家日本制造业企业,从事法务工作。

于海韬表示,虽然毕业时正赶上新冠疫情,但是因为他在大三期间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就业相关适宜,所以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这种提前着手准备就业的现象,在日本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目前,他一周有一半左右的时间,会居家办公。

进入日本企业后,于海韬发现企业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培养年轻毕业生,并且比较平等的对待外籍员工。“企业有很多员工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员工会一直从事重复、毫无挑战性的工作,只要自己有意愿,同样可以在不同岗位进行尝试和挑战。”

“读大学时我曾参加过模拟仲裁的比赛活动,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在贸易规则范围内找到战胜竞争者的战术,但是真正开始比赛之后遇到各个国家的选手,接触到不同文化,我才发现在矛盾中寻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达成共识更为关键。这一点在今天的工作中也同样适用。”于海韬表示,如今在面对不同国家的合作伙伴,需要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公司曾向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统计客户对于产品的“投诉”情况,但在中国香港收到的反馈却是“没有诉讼”。于海韬发现,香港当地的客户遇到企业存在问题时,习惯走公开法律程序而不是通过投诉的方式直接反馈给企业。从中国到日本,从学生到职场人,于海韬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一些涉及中国业务的内容方面,于海韬因为同时掌握日语和中文的关系,会自然而然地承担翻译角色,同时与日本同事进行中日文化交流。“比如,因为社会环境不同,日本同事不太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可以适应不使用现金生活等。留学生留在当地就业,非常自然地架起两国交流的桥梁,让彼此更加了解。”

稿件来源:日本东方新报 http://www.livejapan.cn/home/home_headLines/20210715/36555.html

本文作者:本报特约记者林艺 

发布时间: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