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 名校 启德留学

读一所名校,到底有什么好的?

留师傅 留师傅 发表于2024-01-10 00:08:14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为什么北大、清华、哈佛、耶鲁这些名校,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向往甚至膜拜?如今“学历无用论”已不是新鲜事,既然这种观点获得关注乃至一部份人的认同,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吧?

当今很多商界精英都没镶过名校的金边,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即使进了哈佛,也是在辍学之后才开创了各自的事业帝国。

是不是上大学真的没有用?



为什么一定要上一所好大学?



“学历无用论”的逻辑:因为学历和往后人生的“成功”没有必然挂钩——所以学历并非必需——所以在哪儿拿到学历就没那么重要——所以好大学也就不是非读不可了。

难道读大学,仅仅是为了给以后的事业做铺垫吗?上学,什么时候被简化成了如此功利的一件事?

让我们暂且抛开“成功”不谈——忽略“为以后的事业发达增添砝码”这件事后,读一所好大学,到底对一个人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结合耶鲁求学经历,我想聊一点自己的拙见。


好大学不只教你知识和技能,更教你怎么学知识长技能



名校和普通大学所学知识的内容与难度并不存在天壤之别。经济专业的学生都要从微观经济的供需关系曲线学起,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也都要读莎士比亚。

我认为,优秀大学和普通学校在学习上的关键性差异,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有时真的很不一样。

同一个知识点,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练几道习题,浅尝辄止;名校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很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举个例子。在一些学校写论文,有时不得不说就是个“东拼西凑”的过程。“稍微查点资料,这里抄一些、那里再补一段话,改改措辞变成自己的“论点”,看上去八九不离十,只要教授别刁难就能过关。”

在耶鲁,每篇论文都可以写得艰苦卓绝。为了理出一篇论文的arguments,我经常要干掉几本书、跑上几次图书馆、查过几回期刊数据库,有时还需要和面对面教授交流观点。

写的过程更是丝毫不能马虎,文章逻辑、遣词造句等方面都需要“庄严”对待;引用别人的观点和数据时,必须仔细做好注释、写全“参考文献”,否则就算抄袭,可能被追责。有些大四学生甚至会用一整学期来“憋”一篇毕业论文。

经历这么多的“折磨”与历练,有必要吗?

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和长进,就好像品过好茶后的无限回甘。知识学得很扎实这点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收获,还是通过深度学习所提高的各种能力,加强了一个人的自学力而好的自学力不但在读书时有帮助,在未来几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里,也会使一个人获益无穷。


好大学,好在“好教授,好学生,好校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妇孺皆知。还有一条更通俗的理论,一个人的水平,大约是与他交往最多的五个人水平的平均值。对大学生而言,这五个人几乎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教授,父母都不一定算得上。

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在蜕变成大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当一个优秀的人,就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好大学,关键的一“好”在于 “人”好没有一所好大学不是人文荟萃、牛人辈出的。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呆四年,你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才,你将被他们的正能量气场笼罩,不知不觉汲取到他们的优点、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

耶鲁四年,让我倍感荣幸的一大收获,就是与一群“超级厉害”的人成为师徒、同窗和校友。

每个耶鲁学生的“厉害”都体现在不同方面。

有才华方面的“厉害”:满分学霸,音乐诗人,发明天才。

有阅历方面的“厉害”:十年级的暑假一路卖艺游遍南美写出一本畅销游记;18岁和22岁代表美国连续参加两届奥运会击剑比赛并获奖牌;幼时幸免于卢旺达屠杀,与家人十年后在美国重聚,长大后代表非洲难民在联合国演讲。

当然,还有家庭出身方面的“厉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外孙,印度首富的千金,全球金融大鳄的小儿子……

耶鲁的教授们,是一群实力引领学术界,影响力延至政商、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牛人。除了上课时能近距离接触传说中的各位“人物”,我还有幸和教授们在生活中切磋交流。

因为四年的同学情谊美好而难忘,大家在毕业以后仍旧保持着密切联系,以耶鲁校友身份为傲。

总之,若想在青春的几年里,结识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这群人成为朋友/事业伙伴/爱人,让他们给你带去源源不断的积极影响和改变,你就应该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学校。



名校 = 更好的平台,更多的资源 -->离“成功”更近



如果使人受益一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和出类拔萃的师生这两点“好”还不能说服你下决心为名校的入场券拼一把,那么我们再聊一点实际的“好”。

好大学带给学生的机会和资源往往是非常好的而抓住一个好机遇,你的起点就可能比别人高一截,毕业后直接进入人生发展的快车道。好大学,好平台,好机遇——这点其实挺不言而喻的,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个在耶鲁的小故事。

大三上学期,我决定申请投资银行的暑期实习。实习生最多能拿到一笔相当于人民币8、9万元的薪水,表现优秀的还能提前获得全职录用。这么好的香饽饽,自然受到一众大三学生的争抢。

与我同届的一位高盛实习生来自美国南方一所普通大学,从大一便开始积累银行、证券公司的工作经验。平心而论,他能力出众,踏实肯干,不输给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学的实习生。

可他费了比我多得多的努力,才换来实习机会:没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学开宣讲会,他只得数次请假飞到纽约,参加各大投行在华尔街总部的“集体宣讲会”(面向所有院校学生开放);几乎没有一位大学校友在投行工作,为了取经和“套瓷”,他只得千方百计在宣讲会上要到了大佬的联系方式,数次发邮件毛遂自荐,才争取到一两个珍贵的面试机会;

面试时,他甚至收到“不公正待遇”——当他问到无法进入下一轮选拔的原因时,某投行招聘经理竟非常不专业而旁敲侧击地说是因为他来自xx大学,而不是哈佛耶鲁等”target school”(“目标学校”,华尔街几大投行通常在target school招收绝大多数实习生)……

老实说,写到这里,我真有点为普通大学的精英们抱不平——他们很努力,很优秀,也许比名校学生更出类拔萃。可因为学校在名气和资源上不够给力,所以没法给予他们一个高平台、一条快车道、一份加速度。

我们无法撼动这个现实,但我们可以绕过它——凭努力,考进一所好大学。同样优秀的两个人,那个拥有更好平台和资源的人,往往会有更大的胜算,不是吗?

回到文章的最初——上一所好大学,有什么好的呢?

希望上面的三点,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会读一次本科,有的人会再读个硕士/博士。一生就这一次,那么为何不上个好学校呢?况且,好大学还有很多其他“好”: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园,更多的奖学金……上大学,真的不只是为了拿一纸学历,而更是为了——在各方面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