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位卖房留学的海归上了微博热搜:
留学生“被底薪”就会备受关注,获得普通大学生没有的眼光。其实,这种事件不免以偏概全。一个群体里面的个体能力难免参差不齐,即使是留学生也有能力差异之分。其次,这个现象也折射出大家普遍的认知心理:留学后就等于高薪,留学生就应该高薪,“留学”意味着就和别的大学生不一样。
但是,留学凭什么不能“低薪”了呢?
为了更好的教育背景,选择出国深造似乎已是国内学生们的考虑之内的计划。学生申请国外学校之风盛行,同时很多全球top100的大学也愈发频繁地来到中国高校开讲座给学生抛去异国的橄榄枝。2016年,高等院校留学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0%左右。该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达到150万人,达到全球出国留学比例的25%。
相应地,大量的优秀背景的应届生使公司录取条件水涨船高。多少学生在出国前准备良久,语言成绩实习经历兴趣爱好一个个悉心准备,又有多少学生满载鸿鹄之志出国却在毕业时怀着对未来的迷茫海投着简历。
我们不禁会问问自己,我背井离乡跑出国门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你的留学目的是什么样,你的留学就是什么样
资深留学党——启德教育集团留学事业部副总经理、最美哈佛学姐郭蓓, 16岁只身去日本留学,本科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后来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念完MBA,对于留学这段经历她的体会是:
16岁那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身赴日留学的我带着【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了飞机。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个坐在飞机上试图分清片假名和平假名的自己。到了学校第二天,校长递给我一本厚厚的红书,里面记录着东京大学在过去5年的大学入学考题,他告诉我,这就是你接下来的2年半的时间里需要解答出来的问题。
后来我才慢慢地真正了解到,我在后面的2年半乃至更长时间里所需要解答的远不止那本厚书里的考题,而事实上,那些考题回过头来看是人生中最简单的问题。考题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答题的精准度,考题也有人给你打分告诉你几分是及格,几分是优秀。人生中真正的问题是没有人给你出考题,没有人给你打分。
我每年会在各地做不下50场关于留学和职业发展的励志讲座,被问到的频次最高的问题是:在留学过程中,你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每次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那份可以游刃于各种国家,文化,行业等新环境中的自信,那份一切可以从头开始迎接一切挑战的心态。
收获的这份自信和心态,全来自于过去12年海外留学和职业生涯中的锤炼。我能细数从16岁踏出国门后每一年面临的挑战,彷徨,最终战胜这些挑战后获得的自信和技能。而每次累积的这份自信和技都帮助我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形成我人生中不断向上的正向循环,帮助我建立一个多彩和丰满的人格。
如果你有清晰的留学目的和计划且做出行动,那么你的收获和期望一定是匹配的。如果你把留学看成一个单纯的学习过程并且天天泡图书馆,那你会在学术和思想上有所收获。如果你想在留学期间扩展社交圈丰富见闻而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和工作,那你会获得难忘的经历和故事。你想变成什么样子的人,请整装待发之前做好准备。
先做你能做的,再做你想做的
有个牛校的同学,经过层层面试进了某外资快消,但除了培训课程以外他的工作内容大多是协调沟通编辑。然而,我们聊天时从没有听过他抱怨工作没价值没有成就感云云。他说对于一个职场新人,纵使你有top30的背景,如果没有实操经验和能力,人家凭什么让你做你可能会搞砸的事情。一切都要慢慢来。
优秀的学历只是敲门砖,真正的“可再生能源”是态度和能力。这并不代表学历不重要,这是我们求职的优势,也是学习能力的证明。证明你在未来的工作中,也有可能像读书期间一样,做出同类人中10%以上的performance。
坚持主见,努力实现
如果你认为自己做某件事是值得的,那它的对错得失你自己就能判定,不需要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心理咨询师吴迪早年留学美国,92年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拿了硕士,96年回国。她说在美国短短的四年,她学到了五样东西:
1. 探测到我生存的底线,锤炼了被放到任何国家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2.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你追求什么都可以,从来都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成功标准。不同生活理念的人,没有办法比较谁混得更好。
3. 人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唯有保持终身的学习力、好奇心和创造力,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
4. 中国太闭塞了,至今是个发展中国家,衡量标准太单一。我们以为的很多不可能,只是因为不知道。
5. 三观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们废话。
获取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未来投资。无论是对于物质还是精神,它都不能立即兑现。人生中很多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在当下并不会立即显现出来的,但在未来这些一个个组成因素对你的个性甚至人生发展的影响就会在看似碰巧其实必然的发展发展分支中逐渐显现出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不经意间,你会突然感受到——原来一切选择都是值得的。
别着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做到最好,很多东西都会在该来的时候来,不会早,也不会晚。
你问我留学的性价比在哪里。对不起,也许当你不再用“性价比”来衡量一件事的时候,才能获得它真正的性价比、它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