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女留学党身上有一种气质,能让人一下子就知道她出国留过学,这种气质到底是啥呢?是精致的装扮?中文夹杂英文的说话方式?这些可能都只是停留在表面。
作为一个妹子,漂洋过海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说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和自己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了解并快速融入一种陌生的文化中,这些需要完全摆脱自己以前在国内的一切,把自己的过去完全抛开,强迫自己在短期的时间内把自己改造成那个能够handle学习和社交压力的女强人。
生活上也要自己照顾自己。在国内的时候可能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衣食住行基本都是爸妈一手包办,出国后才发现自己以前活得有多么不食人间烟火。在异国着陆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以前不论多么淑女的自己告别,异国生活从拖着比自己还要重的行李箱开始了,女汉子的生活从此开启了。
以为租房子找房子的事永远是毕业后的事情,不料出国后这些事都提前来了,找中介、找好的房子、找室友,完了还要与房东斗智斗勇。以前从来不关心白菜多少钱一斤,现在不仅要关心白菜的价格,还要关心最便宜的白菜能在哪里买到,出门会关心哪里的中国超市物美价廉,有时候感觉自己活出了大妈的气质。
当然除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需要自己操办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学习了,既然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所以还要努力尽量让自己往学霸的水准上靠,不然对不起爸妈送自己出国那白花花的银子,除了学习,学校生活也不能落下,比如party,比如各种社团。当然学习之余的诗和远方也要兼顾,爱情,兴趣爱好的继续,学会美出高度、学会化妆,学会社交,还要有空出去看看世界等等。
通过四年的历练,软妹子也会被磨练成女王,女留学党身上的气质也许就是一种比国内同龄人经历更丰富后的沉稳吧。是会有和年龄不符的那种成熟感的,因为毕竟这种单纯靠自己拼四年的经历是会把一个人给塑造得过于成熟的。是留学国家文化与社交的无声浸染与自己在其中主观独立思考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她们的精神容貌,她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融合传达着不一样的价值观与日常习惯。
那女留学党是一种什么生物呢?
考场上当得了学霸,舞会里撑得起晚装;
通宵画图不在话下,再打份零工也不叫苦连天;
修得了家里的洗衣机暖气片,地道的家乡菜也是信手拈来;
搞得定论文哄得住导师,工作车房事无巨细做得有条不紊;
平权观念根深蒂固,矫情做作自然靠边;
眼界开阔气度非凡,阅历丰富知书达理;
因为习惯独立,不会小鸟依人。
因为家境富裕,屌丝高攀不起。
因为眼界开阔,不为小利所动。
因为平等自由,不屑三从四德。
太优秀也是一种错?
中国教育部近年统计结果,以美国为例,男生:49%,女生:51%,留英学生中,男生占比37%,女生高达63%;另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略同,都是女生占比多于男生。
关于这种现象,众说纷纭,网络上出现比较多的说法是认为女孩的独立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相对较高,父母比较放心。真的是这样吗?
原因在于整个中国,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过男孩,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男生就已居于劣势。据最新一份对城乡的抽样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女生总体成绩明显优于男生。以北京为例,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小升初试行优秀生推荐入学政策,在被推荐的优秀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出国的群体中女生多过于男生了。残酷的是,受此影响,优秀海归女的基数也远远大于同级别优秀男生,这种供需不平衡势必“剩下”了一拨海归女。
知乎上有人抛出这些问题:
“女留学生对另一半的要求都很高吗?”
“为什么说女留学不能娶?”
“为什么女留学生更容易单身?”
..........
老娘我留学数载,装得了家具,拆得了机器;开得了数千英里的车,写得了一连串的代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得了ppt,写得了eassay;读的下phd,秒杀过MBA……可最后怎么就“剩”下了呢……
太优秀,怪我咯?当你单身,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
优秀当然不是你的错,错的是怕你过于在意主流观念对自己的束缚。很多人觉得留过学的女生对另一半的要求更高了,其实不是她们要求更高了,而是她们起点高了更优秀了,能匹配她们的另一半相对少一些而已。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是鸡汤也是一种追求,你的优秀需要在等待中升华。
有人说留学太累,尤其是对女生来说,有人说留过学的女生会变得更美、更精致、更自信、更独立。你是愿意出国做一个敢拼敢干爱折腾的女汉子,还是想一直呆在国内做一个追求生活小确幸的娇妹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