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国留学 留学咨询 教育咨询

小留学生家长: 少表扬多鼓励,少鸡汤多共情

留师傅 留师傅 发表于2024-05-06 08:57:56 浏览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牵肠挂肚却被孩子拉黑

随着留学低龄化,甚至超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小留学生群体在海外日渐庞大。他们大多是不到18岁的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将尽未尽之时,陡然间独自一人落到陌生的异国环境,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而最是牵肠挂肚的家长们,却常因牵挂过度而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拉黑,导致孩子的情绪无法第一时间疏通排解,也缺失了应有的关怀和帮助。作为小留学生父母,如何与处在特殊年龄,经历着特殊经历的孩子有效沟通,帮助孩子内心有力量的成长,是一门学问。

“青春期”父母,别成为让孩子尴尬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心理有什么特点?

上周末启德教育的年终盛典上,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导师、中科院心理所在读心理学博士周励表示,当孩子不再认为你能上天摘星星的时候,不再盲目崇拜你的时候,便意味着青春期的悄然来临。这个阶段也是家长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的时候。

“在正面管教中,青春期的叛逆其实代表着个性化,它是人完成自我认知的过程。”周励指出,孩子从幼年时开始说出“我”、“不”等词汇,代表着他在探索自己;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觉得自己有力量,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只是筑起一道墙去阻挡孩子的“不听话”,孩子只会去翻墙,继而摔倒、受伤。“家长可以做的是,帮他打开一扇门,护送他走出去。青春期只是个过程,既然是过程,就会过去。只要家庭引导得当,再头疼的青春期都会过渡出去。”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经历着巨大的身体和情感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同龄人的关系会优先于家庭关系,自己希望做自己的主,而且“不识趣”的父母往往成为让孩子最尴尬的人。一旦将孩子送出国,要缓解种种沟通困难,走进孩子的心里,便是难上加难。

不说教、不唠叨、不追问、不埋怨

在青春期就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父母,面临的挑战更大。

总有家长反映,孩子出国后,除了每周一次固定视频联系外,基本处于消失状态,自己时时担心,于是不停地在微信上找孩子,最后情况没问到,反而被孩子拉黑了。还有的家长,想不明白为何自己关切地问了N句话,孩子的回应永远都是“哦”、“还好”、“没事”等寥寥数语,令人心塞。

“和在国外的孩子交流,建议家长记住四不原则:不说教、不唠叨、不追问、不埋怨。”具体而言,周励提出了四种方法,教家长如何恰到好处地关心在国外上学的孩子。

1、有连接。只有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都能感觉到爱,孩子才会更愿意回应父母的问询。

2、有鼓励。周励特别指出,对待孩子,应该“多鼓励少表扬”。“鼓励和表扬是不一样的,比如,简单地说句你真棒、真不错,就是表扬;而询问一件事孩子具体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感觉,才是鼓励。”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回忆过程、总结经验,是父母更重要的价值,不具体、不到位的一味称赞并不能起到好效果。

3、有信任。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让他自己去锻炼。

4、有分享。当家长觉得从孩子口里问不出什么的时候,可以试着先分享自己的事。“我建议,无论是不是留学生父母,家长和孩子之间每天都能至少闲聊半小时。这半小时里,不问功课,不问学校,不问老师,不问同学,就是分享自己的所遇所想,就是‘瞎扯’。这样能够和孩子走得更近。”

周励还指出,家长不要以为自己总给孩子转心灵鸡汤,孩子就能愉快地阅读并接受。“转心灵鸡汤给孩子,你的潜台词——要好好学习,孩子都能感受到。他会反感,是因为你的行为总是在提醒他:我不够好。”

实战帖Tips

亲子“说话的艺术”

周励认为,与孩子对话时,具体的说话艺术很有讲究。因为大人与小孩在地位、年龄、认知上有天然的不对等,如何传递信息与情感,不是普通说话那么简单的。

【共情与倾听】

与留学孩子的亲子沟通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共情与倾听。家长如果用“认同感受”的方法说话,比如多用这些句式,作为听者的孩子会感觉舒服许多:

“你看起来/听起来很兴奋/着急/难过/生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你感到很迷茫,是因为你现在还没有交到好朋友,你希望很快就能拥有谈得来的朋友。”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你愿意听听爸爸妈妈的想法吗?”

此外,也可以用“反射式倾听”的方式来重复孩子的话:

孩子说:“我今天不开心。”

家长说:“哦,你今天不开心了。”

这样的重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首先感知和明白他的情绪,并在用心听,那么接下去的倾诉才更加顺理成章。

【启发式提问】

父母总是急于了解孩子在海外的学习和生活细节,可往往不会问。

比如,可以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这样问:

“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

“这件事你愿意详细说说吗?”

“还有吗?”

在引导孩子说话时,如果孩子委屈地哭了,不妨让孩子先哭一会儿再聊,别说“不要哭了”这样的话。

此外,如果孩子有想不明白的问题,家长也可以启发思考:

“关于这件事,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如果你不完成这项作业,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打算如何应对这件事?”

这样做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直面问题,慢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你怎么问他都说不知道的孩子,你需要做的便是把问题一直拆分到他最容易回答的程度。”周励认为,父母需要足够的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倾诉。

【父母们:请重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周励特别指出,中国的家庭习惯于把孩子置于全家的中心,一旦孩子出国,自己便像丢了魂一样,生活失去了焦点。为缓解内心的不适和焦虑,许多父母只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绑在国外的孩子身上,事无巨细关注孩子的各个方面。

“很多时候,孩子除了听我们说话,更重要的是看我们在做什么。”周励建议,小留学生家长在觉察到自己的控制欲后,需要尽量放手让孩子体验自己的人生,只在精神上给孩子提供坚强后盾,最重要的是,重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新东西,拓展自己的见识,与孩子保持同步。

“留学的孩子就像放出去的风筝。爱是父母手中的线,也是与孩子连接的方式。父母该做的不是用这线去控制风筝,而是顺着线的方向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