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国留学 留学咨询 教育咨询

面临学业、社交两大难 澳大利亚低龄留学生适应力差

留师傅 留师傅 发表于2023-12-13 03:11:43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015年留学澳大利亚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13万,五年来该数字一直稳步上升,其中低龄留学生群体也有所扩大。语言的弱势、年龄的降低、学习习惯和思维的“未养成”,都给中国留学生海外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趋势

中国学生赴澳留学专业 开始呈现多样性 设计、传媒类专业走俏

澳大利亚驻中国使领馆商务处领事Rhett Miller近日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发现一个新趋势,如今的中国留澳学生在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上,开始由传统的商科、工程专业逐渐向多样化扩展。“设计、传媒、多媒体、教育等与中国新经济形势发展相关的专业,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选择。”

Rhett Miller表示,近五年来中国留澳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稳健增长,2015年达到13万名,比2014年上涨了8%。数据表明,2016年1月到8月期间,有超过87000名中国留学新生在澳注册,其中24000名修读硕士课程,18000名修读本科课程,6600名就读职业教育课程,5300名就读当地中学。“澳大利亚允许6岁以上的中国学生留学,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低龄留学生参加赴澳游学、夏令营。小留学生市场,尤其是高中留学市场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在Rhett Miller看来,现在赴澳留学的签证政策非常利好:留学生在毕业的半年前就可以开始申请临时工作签证,本科和授课型硕士课程毕业生可获得2年签证,研究型硕士毕业生可获3年签证,博士毕业生则可拿到4年签证。而且,签证申请流程也大大简化,方便学生申请。他还透露,申请每年5000个打工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的人数也有明显增长。

据他分析,2016年以后留学澳大利亚的热度会持续,“但可能增长会慢一点。”

问题

留澳学生最大的担忧 是学业和社交难适应

在澳大利亚留学热度不减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低龄留学生不适应海外学习生活的情况依然存在。

启德教育集团英澳产品中心总监冼蔚璇告诉记者,赴澳留学的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更为明显,“因为到澳大利亚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是先从预科读起,再升本科。他们到国外读预科时相当于高中生,年龄还很小,无论从学习方法的调整,对国外考核制度的理解,还是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上的适应,都比较欠缺。”

在近日启德教育澳大利亚分公司成立10周年之际发布的《澳新中学生留学适应力报告》和《中国澳大利亚本科留学生报告》中,记者发现,数据调查显示45%的留澳中学生面临中外教学差异导致的适应问题;而留澳的本科生目前最大的担忧也是学业和社交难适应。

留学适应力关键词

英语能力

记者了解到,本次调研报告邀请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逾60所院校的200多名老师参与,包括国际学生处负责老师、院校授课老师以及监护机构负责老师等。

调查显示,54.72%的授课老师反映中国学生在课后没有练习英语,39.62%的教师表示中国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太低而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更有35.85%的老师特别指明,中国学生在课堂里爱用中文进行交流,影响了英语学习的进度。

“其实高中生、预科生、本科生都会遇到英语能力的障碍。”冼蔚璇表示,在国外学习,不是简单的课本式对话就能应付的,“学术英语能力要求留学生在全英的环境中,用英语演讲、做PPT、查阅英文学术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写学术论文。”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可以说是影响学生留学期间学业表现的最重要因素,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在国外留学的学业质量和生活质量。

冼蔚璇建议,中国学生在出国前要打好一定的语言基础。而且,不要误以为主课前的语言课程成绩不纳入当地本科入学考核就马虎敷衍,“语言课程的学习会给日后的主修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要利用好一切可以说英语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课堂讨论环节,要主动跟各国同学沟通,勇于开口表达;在课后,多参与学校各类活动,主动走出华人圈子,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

学业表现

上述两份报告都显示,留学生的担忧集中在作业多、课程跟不上和难以顺利毕业。45.58%的教师认为中国学生因为中外教学差异而表现不佳,32.08%的学生跟不上课程的节奏,45.10%的中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不积极,有21.57%的学生还存在出勤率差的问题。

对此,冼蔚璇分析表示,学生适应难、跟不上,除了很大一部分源于上述的英语能力欠缺问题外,还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比较“乖”,不敢和老师开放式地探讨有关。“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读书单、全盘接受老师的话而不反驳,这些在国内的传统教育中被认为是‘好学生’的表现,在澳大利亚的课堂上却不一定。当地老师更希望看到学生在吸收知识之后,能够积极思考,同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在调查中,也有部分澳大利亚教师指出,他们发现有些中国学生很难独立安排自己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在学习行为上,不少中国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转变。比如不懂自主学习,被动地等老师提要求;写论文东拼西凑甚至抄袭,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注意平时及时总结复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到了国外,很多过去的学习方法就都“失灵”了。

这或许与国内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高度重视和干预有关,不少家长多年来一直陪孩子写作业。“这种做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一旦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会手足无措。”

3 社交沟通

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在澳生活时,沟通技巧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与中国学生扎堆且不愿跟当地学生沟通”(占比达46%),“缺乏沟通意愿”次之,占比30%。“难以融入当地社交圈”已经成为中国留学生在国外遇到的最大困难,在《澳新中学生留学适应力报告》中名列榜首。

很多中国学生习惯于到了某个新地方就快速寻找“自己人”,形成小圈子。这与本报此前报道过的中国学生“留唐现象”一致,扎堆中国人圈子,不愿与“外人”主动沟通接触,只会让“小圈子”思维更加强烈,加剧适应国外当地生活的困难。

冼蔚璇分析其中原因时表示,“扎堆”现象其实是学生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表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当他们觉得自己无法用英语自然流利地与当地学生或国际学生交流时,往往因难为情而首选’退缩’,需要寻求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中文环境,也因此更难离开舒适区。”其次,对当地人热聊的话题不熟悉,听不懂他们的笑话,感受不到“自己人”氛围等等,也是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当地环境的深层原因。

建议留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努力学习当地人的表达方式,尝试理解他们的思维逻辑,才能帮助自己快速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同时提升自信心,沟通也会更加顺畅。